Kaiyun (中国大陆) 开云 - 官方网站

同度物探工程物探设备CFC超前探水预报系统原理及工作流程如图
发布时间:2023-12-30 02:28:05

  盾构隧道中CFC法超前探水是关键技术,并通过理论分析、仪器改进和应用实验对其开展了适应性研究工作。最终归纳总结出一套适用于盾构隧道的便携式超前探水方法,供广大从事超前预报工作的技术人员学习、参考,也希望对面临类似地质问题的盾构隧道提供借鉴,以期推动盾构隧道超前探水预报技术的发展。

  CFC是一种中频电磁波反射法探水技术。探测时首先向前方围岩发射电磁波,当电磁波入射到非均匀含水围岩中时,由于两个界面的电磁波阻抗存在差异而发生反射,反射波随含水量差异程度的增大而增强。由于当接收点位于四分之一波长时,入射波与反射波会发生干涉,对多组不同接收位置的电磁波数据进行频谱分析和偏移叠加,用偏移图像来反映围岩含水特性,以此来预报富水带的位置和围岩的含水差异程度。通过对电磁波速进行能量最大化扫描,求取最优电磁波速,再通过公式(1),得到该段围岩的相对介电常数,以相对介电常数来判断该段围岩整体含水量的大小。

  为提高仪器集成度和便携性,改进CFC仪器设计,使其成为激发、采集一体化主机(图1)。CFC发射机原设计为单电磁脉冲发射,IGBT导通,电容向围岩放电,激发电磁波。受IGBT的限制,不能放电时间小于10μs,主频100kHz,高频特性不足。CFC的目标是100kHz-10MHz,显然,高频的信噪比不够。且发射频率受围岩阻抗的影响,不稳定。

  为提高分辨率,增强高频信号,采用扫频激发设计,如表1所示。发射信号时间序列为12个频点,每一个频点波形是正半周方波(1)和负半周期方波(0)。频点间无缝连接,正半周776个单位(每个单位8ns),负半周776个单位,总时间长度为1552个单位(时长12416ns)。每次采集连续发射两次,总时长24872ns。平滑的频谱为0.25-10MHz,可削弱围岩环境影响。

  在相同环境下激发的电磁波主频带对比如图2所示。将时域数据变换到频率域,可以发现扫频激发的电磁波,频带更宽,能量更均匀,高频更丰富,这将会提高CFC对近端(靠近掌子面处)的探测能力和不同探测深度间的对比,提高偏移图像的分辨率。采用扫频的激发工作方式,使仪器更符合CFC的探测原理。

  由于盾构隧道的掘进机刀盘与管片结构,将设备与周围的围岩环境分割开来,在钻爆隧道里面应用广泛的超前预报方法需要进行改进研究。

  GPR、TEM等方法采用空气耦合的天线或线圈,在掌子面处进行观测,发射的电磁波在隧道内通过空气耦合,再进入到围岩中。在盾构隧道中掌子面被刀盘和护盾阻挡、占据,导致这两种方法不再适用。CFC方法采用在隧道侧壁进行阵列式观测,不受盾构机机头占位的影响。整个观测系统中发射和接收电极的分布类似鱼骨天线,可以改善观测的方向性,增强掌子面前方反射回来的信号,压制侧向信号。

  在盾构隧道内开展CFC超前探水工作,与以往在钻爆、敞开式TBM等隧道内数据采集方式不同,需要根据管片的结构尺寸,重新设计阵列式观测系统中发射点和接收点的间距,如图3所示。需要摒弃以往CFC采用的锚杆电极,转而采用金属网电极。在管片背面布置50×50cm金属网作为电极,通过注浆孔用导线连接CFC仪器。这种在衬砌与围岩之间布置电极网的工作方式,有效的削弱、避免了隧道内盾构机的电磁干扰。

  CFC探水预报工作流程如图5所示:首先,根据管片衬砌设计相关资料,找到对应位置的管片衬砌(对应编号)。将金属网挂到管片背面(与围岩接触一侧),用导线连接电极网并通过注浆孔引出。然后,等盾构机施工,将管片安装到对应位置。至所有带电极网的管片衬砌都安装完毕时,可进行CFC数据采集。发射机连接左右两侧正负发射电极网,接收机依次连接每排接收电极,阵列式采集接收数据。开云网站 Kaiy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