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iyun (中国大陆) 开云 - 官方网站

全国“十佳最美地质队员”、东方物探副总工程师凌云访谈
发布时间:2023-12-09 06:11:44

  2015-06-12 09:06:49 来源:中国石油新闻中心 阅读: 2062 次

  5月25日,全国地质勘查行业开展的寻访“十佳最美地质队员”评选活动总结表彰大会在京举行。东方物探副总工程师凌云在全国地质勘查行业推选出的381名先进人物中脱颖而出,被评为中国石油唯一的全国“十佳最美地质队员”。近日,记者采访了凌云,探寻他在石油勘探行业成长奋斗40余年过程中的心路历程。

  凌云同志是我国石油地球物理勘探领域知名专家,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自2002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先后被聘为国家科学技术奖和国家863项目评审专家,兼任石油和地矿系统多所大学教授,担任北京大学石油与天然气研究中心等多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的学术委员会委员,国际石油勘探行业协会SEG、EAGE、AAPG资深会员。

  获得国家发明专利3项,软件著作权5项,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10余次,发表专著或论文90余篇(部)。

  1.发明沙丘曲线静校正方法和基于模型初至地表一致性静校正方法,较好解决了困扰塔里木沙漠区的资料成像问题。

  2.首次提出空间相对地震分辨率的概念和理论,为解决我国陆相沉积环境下的薄储层勘探开发问题开辟了全新的理论基础和解决思路。

  3.在国际上创新提出3.5维地震勘探方法,为寻找剩余油气探索出一条经济有效的技术途径。

  4.在国内率先开展时移地震技术攻关。该技术在陆上非重复性时移地震研究方面位居世界前列。

  5.利用当时世界上最大级数的井中接收阵列在国内实施了首个三维井地联合勘探研究项目。

  6.创立我国第一个油藏地球物理研究中心,研究形成了一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油藏地球物理技术系列和相应的油藏地球物理软件。

  记者:您在40多年的勘探生涯中获得了很多荣誉,如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省部级劳模、中国石油杰出科技工作者等。这次获得全国“十佳最美地质队员”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凌云:众所周知,地质勘查是一个十分艰辛的行业,能够参加这样的评选活动,并且获奖是一份崇高的荣誉。因此,对于在石油勘探行业奋斗了40多年、快60岁的我而言,能代表这个行业获此殊荣,感到特别幸福和自豪。

  记者:从一名普通基层地质队员到知名地球物理专家,您认为自己从思想状态到工作理念、行为准则等方面发生了哪些变化?

  凌云:我觉得本质的东西没有变。参加工作以来,我一直坚持努力做好每一件事,做到干什么爱什么。一路走过来,这种信念一直支撑着我。当然,从实际操作到技术研发,再到带领一个团队和指导博士后开展研究工作,我在思维模式、创新理念和人生价值判断等方面肯定会发生一些变化。

  记者:现在回想起来,在您的成长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有哪些?最欣慰的事情是什么?

  凌云:我觉得,最难的不是技术问题,而是对待工作和问题的态度。只要具有坚持不懈的精神和严谨的工作态度,难题总会迎刃而解。1974年,我成为当时我国唯一从美国引进的可控震源GS-2000数控地震仪的操作员。Kaiyun中国 开云当时不会英文,面对一大堆英文资料和电路图,我没有退缩,而是一个单词一个单词查,一句话一句话拼起来,一个一个集成电路和组件背下来,最后将整个地震仪器的电路图画在笔记本上,装进了脑子里。后来,有个地震队GS-2000仪器坏了,好几天没施工,带着仪器到我们队让我帮忙看看,我凭借自己对几千个组件和电路的记忆及认识,仅用一个多小时,便诊断出仪器的故障位置,更换了一个组件,整个仪器就正常工作了。这是我遇到的最难的技术问题和最欣慰的事情。

  记者:当初创建“凌云工作室”的想法是什么?从创建工作室到国内第一个油藏地球物理研究中心,您的技术研究工作实现了怎样的跨越?

  凌云:一个人的创新能力是有限的,只有依靠团队才有可能实现系统技术创新。这也是我创建工作室和研究中心的初衷。我在技术创新和研究过程中发现,从采集、处理、解释到测井、开发,信息的链条越来越长,问题也越来越多。这需要建立一个团队,通过团队共同奋斗,提高创新能力。同时,我认为只有研究出系统技术,才能赶超西方。因为单项技术通常很快就能被他人模仿,但系统技术创新,别人就不容易模仿了。系统技术创新是最大竞争力。同时我也希望以此探索高科技研发团队更高效的管理模式,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多年的工作经历使我认识到,只有将经济、技术和文化团队建设融为一体,才能实现跨专业技术研究的发展目标。

  上世纪90年代末,以我名字命名的工作室成立,我开始和工作室研究人员一起研究地震采集、处理、解释一体化问题,形成了具有自主特色的地震采集、处理、解释一体化技术系列,发表了大量研究成果,并出版《地震数据采集、处理、解释一体化实践与探索》一书。但我通过研究发现,仅地球物理技术还不能进入油田开发领域,还必须融合测井和开发技术,形成油藏地球物理技术系列。为此,2009年,国内首家油藏地球物理研究中心成立,我着手开展具有东方物探特色的油藏地球物理技术系列研究工作,希望能够帮助老油田发现更多的剩余油气,提高采收率,最终提高跨专业的综合研究能力。

  记者:“凌云工作室”获得的“第一桶金”是什么?对油藏地球物理技术的发展起到什么作用?

  凌云:2002年,在准噶尔盆地西部实施了我国第一个全方位地震观测项目。这个项目从野外施工设计、质量监控、处理、解释都是由工作室与油田方面共同完成的。当时全方位在国际上还处于研讨阶段,而我们要直接实施全方位地震采集、处理、解释一体化研究是有很大风险的。最终通过研究,我们首次提出了全方位地震观测能够改善地震成像能力的技术理念,同时提出了相对保持地震数据处理、地震沉积演化解释等创新技术系列,为后来公司实施和发展“两宽一高”技术奠定了必要基础。后来,国际上在2007年墨西哥湾海上才开始采用全方位, CGG等国际大物探公司后来也将全方位作为公司的主要技术发展方向之一,这些都验证了我们早期研究方向的正确性。

  在此项目研究成功的基础上,我又进一步提出了地震空间相对分辨率理论和3.5维地震技术等,开始了新的创新征程。

  记者:创新是技术领域永恒的话题,请您谈谈系统技术创新对地球物理技术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凌云:创新必须拿到世界范围去衡量,只有大家说这东西是首创,Kaiyun中国 开云那才叫创新。系统技术创新对任何公司而言都是最难的,它不仅需要有一种创新思想或理论,还需要一系列实实在在的技术来支撑。它要挑战传统或书本理论,同时也要面临实践的检验。2004年我通过研究,对地震分辨率的极限问题提出了质疑,并提出“地震空间相对分辨率”的理论和定义,这一理论明显挑战了书本上的认识,不免引起多方争议。但我坚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大量实例证明了这一理论的正确性,同时也使我们有机会进入油藏地球物理领域,使技术人员认识到地球物理的重要性和作用。

  凌云:技术创新是一个公司软实力的体现,一个企业如果没有创新能力,也就没有长远发展的动力和方向。另外,一项技术,特别是系统技术,从研发到被世界认可,往往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但这些创新能让世界同行认识到公司的能力和潜力,能直接提升公司的国际竞争力。譬如,在沙特和科威特的高端市场技术竞标中,当我们完成了技术宣讲,提出一体化技术设计方案,听到甲方说“这些技术具有东方物探独有的特色”时,这就够了,它是任何合同与项目无法达到的市场效果和拉动效应。这一点充分体现在2000年打开沙特市场到今天建立起东方物探的技术形象的过程中,就是靠技术创新的作用。

  记者:目前,我国油藏地球物理技术在国际上处于一个什么水平?您对发展油藏地球物理技术有什么设想?

  凌云:中国大部分油田已经开始或已经进入油田开发晚期,加之中国含油气盆地大多是陆相沉积的特点,已很难发现简单的构造圈闭油田。同时,对于岩性圈闭油田和老油田剩余油气预测而言,我们还面临许多世界性难题需要解决。因此,中国油气稳产需要油藏地球物理系列技术的发展和支撑。为此,东方物探建立了自己的油藏地球物理研究中心,完成了自己的油藏地球物理技术系列研发和软件平台的建设,并在国内三大石油公司中形成了一定知名度。

  显然,未来首要目标应该是通过技术宣传和实际国际项目的实施,尽快走向世界,得到国际上大油公司的认可。

  地震时移无定处,几回扭背与伤腰。风鸣野谷堪惆怅,雁落荒丘慰寂寥。但把青春交岁月,誓将铁塔耸云霄。功成若得团圆日,再共亲人醉一宵。

  凌云壮志,成就了中国石油勘探领域的非凡业绩;严谨务实,提出令国际同行震惊的理论和方法,解决了困扰沙漠地区石油勘探的技术难题。几经生死,矢志不渝。他,是一座高耸入云的钻塔,探索大地,书写崇高。

  凌云平和近人,治学严谨,采访前记者拟写了十几个问题,每个问题他都做了充分准备,在笔记本电脑中做了提纲。

  没有创新的思维,科研工作就难出成果。在凌云眼中,唯有系统技术创新才是在与西方技术同行比拼中敢于亮剑的筹码,是中国石油技术服务公司在激烈的技术竞争中取胜的秘密武器。这些年,东方物探之所以在国际市场竞争中从弱到强,从人家看不起,到刮目相看,再到找上门来,就是因为我们具有自主产权的创新技术系统。这些技术使采集、处理、解释一体化向测井、开发拓展,从而运用油藏地球物理配套技术,为油田提供全方位技术服务。

  凌云认为,一个技术专家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只有组织起技术团队,才能够在当今强手如林的技术服务领域异军突起,适应市场需求,研发出我们独创的技术系列。我们的脚步才能走得更远、更稳。

  在采访中,记者没有感到技术的枯燥,那些看似枯燥的地震、地质术语,都被他生动地描述为医学无影灯、摄影摄像技术等大家能够听懂的话。在他的心目中,层系地层学、地震空间分辨率相对论、3.5维地震技术,这些地质、地震概念都是有血有肉、活灵活现的。通过他的生动描述展现在你的眼前,仿佛带着你走进深奥的地壳、地幔,在油气充盈的地宫中去领略石油勘探与开发的魅力。

  作为一个地球物理技术专家,他的目光始终瞄准当今世界最先进的技术领域。赶超世界水平,让中国的地球物理技术走在世界前列,这是凌云矢志不渝的目标。作为技术专家,他把所有精力用在科研中,多次出国讲学,做技术支持。他工作繁忙,早出晚归,年逾八旬的老母亲来探望他,他也没多陪陪老人家。临走前,母亲看似埋怨实则心疼地说:“我都来3个多月了,也没见你几面。”

  走近凌云,感受凌云,你才懂得一个地球物理学家的内心世界。采访结束时,他夫人王玉兰打来电话:“单位班车已经发走了,你兜里有钱吗?”每天坚持乘坐班车上下班的凌云,作为家里的“甩手掌柜”,摸了摸马甲的口袋,摸出2元钱,随后冲记者一笑:“我可以乘18路车回家。”举止、神情让人倍感亲切。

  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关于组织开展2023年度江苏省优质工程奖扬子杯申报工作的通知

  青海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2023年度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双随机、一公开”监督检查总体情况的通报

  2022-2023年度第二批北京建设行业AAA信用企业、北京建设行业AAA信用劳务企业公示公告

  2022~2023年度第二批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国家优质工程)入选工程名单公示

  关于公布2022~2023年度第二批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国家优质工程)入选名单的通知

  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标准(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

  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2023年第二十批勘察设计注册工程师初始注册人员名单的公告

  ·关于开展2024年“工程建设科技创新人才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培育工作的通知